结肠带结肠袋肠脂垂存在于哪里(结肠袋和肠脂垂的是什么)

三七养生网 03-22 11:02 37次浏览

盲肠 大肠large intestine是消化管的下段,全长约1.5cm,分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 除直肠、肛管以及阑尾外,结肠和盲肠具有三种特征性结构,即结肠带、结肠袋和 肠肢垂。结肠带colic bands由肠壁的纵行肌增厚而成,有三条,沿肠的纵轴排列,三条结肠带均汇集于阑尾根部。结肠袋haustraof colon的形成是由于结肠带较肠管短,使后者皱摺成结肠袋,结肠袋为由横沟隔开向外膨出的囊状突起,当结肠袋被钡剂充盈时,具有特征性的X线象:结肠的阴影呈边缘整齐的串珠状。肠肢垂epiploicae ap- pendices为沿结肠带两侧分布的许多小突起,由浆膜及其所包含的脂肪组织形成。在结肠的内面,相当于结肠袋间的横沟处,环行肌增厚,肠粘膜皱摺成结肠半月襞。 一、盲肠 盲肠caecum是大肠的起始部,下端为膨大的盲端,左侧与回肠末端相连,上续升结 肠,以回盲瓣与升结肠及回肠为界。回盲瓣是由回肠末端突入盲肠所形成的上、下两个 半月形的瓣。此瓣的作用为阻止小肠内容物过快地流入大肠,以便食物在小肠内充分消 化吸收,并可防止盲肠内容物逆流到回肠。盲肠位于右骼窝内,高位盲肠可在骼窝上方, 甚至到达肝右叶下方,低位盲肠可到达小骨盆内。

阑尾 阑尾 vermiform appendix的根部连于盲肠的后内侧壁,远端游离,平均长度6~8cm。儿童的阑尾与其身高相比,相对较成人为长。中年以后逐渐萎缩变小。阑尾的外径介于0.5—1.0cm之间,管腔狭小,经阑尾孔开口于盲肠后内侧壁。 阑尾的位置因人而异,它可位于回肠末端的前面或后面,或位于盲肠后方或下方,也可越过骨盆缘进入盆腔内。根据国内体质调查资料,阑尾以回肠后位和盲肠后位为多,盆位次之,再次为盲肠下位和回肠前位。此外,还可有肝下位和左下腹位等,虽属少见,但在急腹症的诊断过程中,应考虑到。鉴于阑尾位置变化颇多,手术中有时寻找困难,由于三条结肠带均在阑尾根部集中,故沿结肠带向下追踪,是寻找阑尾的可靠方法。 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通常以脐与右侧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点(McBurney 点)为标志。有时也以左、右骼前上棘连线的右、中1/3交点(Lanz点)表示。 盲肠和阑尾 盲肠和阑尾 结肠 结肠colon在右髂窝内续于盲肠,在第3骶椎平面连接直肠。结肠分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4部,大部分固定于腹后壁,结肠的排列酷似英文字母“M”,将小肠包围在内。结肠的直径自其起端6cm,逐渐递减为乙状结肠末端的2.5cm,这是结肠肠腔最狭细的部位。

结肠带结肠袋肠脂垂存在于哪里(结肠袋和肠脂垂的是什么)

(一)升结肠升结肠 ascending colon居盲肠与结肠右曲之间,其长度因盲肠位置的高低而异。升结肠后壁借结缔组织贴附于右肾和腰大肌前面,活动度甚小。 (二)横结肠 横结肠 transverse colon起自结肠右曲,向左横行,止于结肠左曲。横结肠由横结肠系膜连于腹后壁,活动度大,横结肠中部下垂至脐或低于脐平面。结肠右曲 right colic fiexure又称肝曲,位于肝右曲下方和右肾下端的前方。结肠左曲 left colic fiexure又称脾曲,其位置较结肠右曲为高,接近脾和胰尾,故结肠左曲的位置较高较深。 (三)降结肠 降结肠descending colon自结肠左曲起,沿左肾与腰大肌前面下行,至左髂嵴处续于乙状结肠。 (四)乙状结肠 乙状结肠sigmoid colon自左髂嵴水平开始,沿左髂窝转入盆腔内,全长呈“乙”字形弯曲,至第3骶椎平面续于直肠。乙状结肠借乙状结肠系膜连于骨盆侧壁,活动度较大。 直肠 直肠rectum位于小骨盆腔的后部、骶骨的前方。其上端在第3#椎平面与乙状结肠相接,向下沿第4~5骶椎和尾骨前面下行,穿过盆隔移行于肛管,全长约10—14cm。

直肠并非笔直,在矢状面上有两个弯曲,即骶曲和会阴曲。前者由于直肠在骶、尾骨前面下降,形成凸向后方的弯曲;后者是直肠绕过尾骨尖形成凸向前方的弯曲 。 直肠上端与乙状结肠交接处管径较细,向下肠腔显著扩大,至直肠下部膨大成为直肠壶腹ampulla of rectum。直肠内面有三个直肠横襞结肠带结肠袋肠脂垂存在于哪里结肠袋和肠脂垂的是,由粘膜及环行肌构成。最上方的直肠横襞接近直肠乙状结肠交接处,位于直肠左壁,距肛门约11cm。中间的直肠横襞最大而明显,位置最恒定,位于直肠右壁,距肛门约7cm。最下方的一条直肠横襞多位于直肠左壁,有时此横襞缺如。 直肠于肛管的外形 肛管 (一)肛管的形态肛管anal canal的上界为直肠穿过盆膈的平面,下止于肛门,长约4cm,为肛门括约 肌所包绕,平时处于收缩状态,其生理功能是控制粪便的排泄。肛管内面有6~10条纵行的粘膜皱襞,称肛柱anal columns,柱内有动、静脉及纵行肌。肛柱下端之间,彼此借半月形的粘膜皱囊相连,这些半月形的粘膜皱襞称区瓣anal valves。肛瓣与肛柱下端共同围成的小隐窝称肛窦 anal sinuses,窦口向上,肛门腺开口于此,窦内往往积存粪屑,易于感染而发生肛窦炎。

结肠带结肠袋肠脂垂存在于哪里(结肠袋和肠脂垂的是什么)

肛柱下端与肛瓣基部连成锯齿状环行线,环绕肠管内面,称齿状线dentate line。 齿状线是胚胎发生过程中肛膜破裂形成的。齿状线以上的部分来源于内胚层(后肠),其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齿状线以下的部分来源于外胚层(原肛)结肠带结肠袋肠脂垂存在于哪里,其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齿状线上方由内脏神经分布,下方由躯体神经分布。齿幢线也是静脉和淋巴回流的分界线。 在齿状线的下方,肛管内面由于肛门内括约肌紧缩,而形成略徽凸起的环形带,称肛梳anal pecten,该处皮肤轻度角化,深部为静脉丛。在肛门上方1~1.5cm处,在活体上可见皮肤上有浅蓝色的环形线,称白线white line,它的位置相当于肛门内、外括约肌之间,肛门指诊可触知此处有一环形浅沟,称括约肌间沟。白线至齿状线的距离约1cm。肛门anus是肛管的下口,为一前后纵行的裂孔,前后径约2~3cm。肛门周围皮肤富有色素,呈暗褐色,成年男子肛门周围长有硬毛,并有汗腺(肛周腺)和丰富的皮脂腺。 (二)肛门括约肌环绕肛管周围的肌有肛门内括约肌和肛门外括约肌。 1.肛门内括约肌sphincter ani internus属平滑肌,是肠壁环行肌增厚而成,有协助 排便的作用,对控制排便的作用不大。

2. 肛门外括约肌 sphincter ani externus为横纹肌,围绕肛门内括约肌的外面肛门外括约肌按其纤维所在部位,可分为3部。(l)皮下部:为位于肛门周围应下的环形肌束,如此部肌纤维被切断,不会产生大便失禁。(2)浅部:为围绕肛管下端的椭圆形肌束,前后方分别附着于会阴中心腱和尾骨尖。 (3)深部:为位于浅部上方较厚的环形肌束。浅部与深部是控制排便的重要肌束。 肛门内括约肌、肠壁的纵行肌、肛门外括约肌的浅、深部以及肛提肌的耻骨直肠肌 puborectalis共同构成一围绕肛管的强大肌环,称肛门直肠环,对肛管起着极 重要的括约作用。 直肠和肛管腔面的形态 耻骨直肠肌的模式图 肛提肌及肛门外括约肌模式图(前面观) 小肠-十二指肠 小肠small intestine上起幽门,下接盲肠,在成人全长5~7m,分十二指肠、空肠与回肠三部。 一、十二指肠 十二指肠duodenum介于胃与空肠之间,成人长度为20~25cm,管径 4~5cm,紧贴腹后壁,是小肠中长度最短、管径最大、位置最深且最为固定的小肠段.胰管与胆总管均开口于十二指肠。因此,它既接受胃液,又接受胰液和胆汁的注入,所以十二指肠的消化功能十分重要。

十二指肠的形状呈“C”形,包统胰头,可分上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四部。 (一)上部 十二指肠上部长约5cm,起自胃的幽门,走向右后方。至胆囊颈的后下方,急转成为降部,转折处为十二指肠上曲。十二指肠上。部近幽门约2.5cm一段肠管,壁较薄,粘膜面较光滑,没有或甚少环状襞,此段称十二制肠球duodenal bulb,是十二指肠溃疡的好发部位。 (二)降部 十二指肠降部是十二指肠的第2部,长约7—5cm,由十二指肠上曲沿右肾内侧缘下降,至第3腰椎水平,弯向左侧,转折处为十二指肠下曲。降部左侧紧贴胰头,此部的粘膜有许多坏状襞,其后内侧壁有胆总管沿其外面下行,致使粘膜呈略凸向肠腔的纵行隆起,称十二指肠纵襞。纵襞的下端为圆形隆起,称十二指肠大乳头,是胆总管和胰管的共同开口。大乳头稍上方,有时可见十二指肠小乳头,这是副胰管的开口之处。 (三)水平部 十二指肠水平部又称下部,长约10cm,自十二指肠下曲起始,向左横行至第3腰椎左侧续于升部。肠系膜上动脉与肠系膜上静脉紧贴此部前面下行。 (四)升部 十二指肠升部长约2—3cm,自第3腰椎左侧向上,到达第2腰椎左侧急转向前下方,形成十二指肠空肠曲,移行为空肠。

十二指肠空肠曲由十二指肠悬肌连于膈右脚。此肌上部连于膈脚的部分为横纹肌,下部附着于十二指肠空肠曲的部分为平滑肌,并有结缔组织介入。十二指肠悬肌(又称Treitz 韧带)是一个重要标志,手术时用以确定空肠的起点。 十二指肠和胰 空肠和回肠 空肠jejunum始于十二指肠空肠曲,占空回肠全长的2/5,占据腹腔的左上部;回肠 ileum占空回肠全长远侧3/5,在右髂窝续盲肠。回肠位于腹腔右下部,部分位于盆腔内。 空肠与回肠均由肠系膜连于腹后壁,其活动度较大。空肠与回肠的粘膜形成许多坏状襞,襞上有大量小肠绒毛,因而极大地增加了小肠的吸收面积。环状嬖在空肠上1/3段,最密最高,向下逐渐减少变小,到回肠下部几乎消失。粘睡层内含有淋巴滤泡,分孤立淋巴滤泡与集合淋巴滤泡两类结肠带结肠袋肠脂垂存在于哪里,前者分散于空肠与回肠粘膜内,后者多见于回肠下部,有20~30个,呈梭形,其长轴与小肠长轴一致,常位于回肠的对系膜缘。肠伤寒的病变发生在集合淋巴滤泡,可并发肠穿孔或肠出血。 空肠与回肠在腹腔内迂曲盘旋形成肠样。空、回肠二者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但外观上,空肠管径较租,管壁较厚,血管较多,颜色较红;而回肠管径较细,管壁较薄,血管较少,颜色较浅。

此外,肠系膜的厚度从上到下逐渐变厚,脂肪含量越来越多。空、回肠肠系膜内血管的分布也有区别,空肠的直血管较回肠长,回肠的动脉弓的级数多(可达4级或5级弓),而空肠的动脉弓级数少。 距回肠末端0.3—1m范围的回肠壁上,约2%的成人有长2—5cm的羹状突起,自肠壁向外突出,口径略细于回肠,称Meckel憩室,此为胚胎时期卵黄蒂未消失形成的。此憩室可发炎或合并溃疡穿孔,因其位置靠近阑尾,故症状与阑尾炎相似。 空肠 回肠 空肠与会肠的比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及内容相关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QQ:107759983,立即清除!

转载声明:本文由三七养生网(www.37yangsheng.cn)发布,未经允许禁止复制,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37yangsheng.cn/post/13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