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胆泻肝丸的功效与作用(三种人不宜吃龙胆泻肝丸)

三七养生网 03-22 11:39 90次浏览

龙胆泻肝丸的功效与作用(三种人不宜吃龙胆泻肝丸)

龙胆泻肝丸中运用了大量的疏肝解郁,清热泻火,祛湿利尿的药,比龙胆草,车前子,栀子,柴胡,泽泻等等,以及滋阴凉血生津药比如地黄,当归等等,总之此方的主要功效就是清利湿热,所以可以治疗以下由湿热引起的10种病症。

第一个:急性胆囊炎,肝胆有湿热,胆囊无法正常分泌胆汁,就会出现炎症而使我们出现右上腹,肩背部疼痛,口干口苦等症状。

第二个:急性结膜炎,肝开窍于目,肝经湿热就会引起眼部疾病,而出现眼睛红肿发炎,干涩发痒,眼屎变多,怕光等症状。

第三个:急性盆腔炎,肝经巡行经过下腹,因此肝经湿热,就会巡经来到盆腔,而导致出现下腹部疼痛,排尿困难且有疼痛感的情况。

第四个:急性中耳炎,肝经巡行于耳窍,所以肝经湿热也会导致耳痛,听力减退,耳朵里流黄色浓水,发炎的情况。

第五个:前列腺炎,方才我们说肝经巡行下腹,女性是盆腔,男性自然就是前列腺了,因此肝经有湿热会引起前列腺炎,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尿液颜色发黄的情况。

第六个:肝炎,湿热本就会伤害脏腑,更何况是肝胆湿热,时间长了就会引起肝脏出现炎症,所以龙胆泻肝丸可治疗肝胆湿热所导致的肝炎。

第七个:阴囊潮湿,肝经巡行大腿根,所以肝经有湿热,就会导致大腿根潮湿,瘙痒,以及阴囊潮湿,起湿疹的情况。

第八个:便秘,湿热蕴积,热气熏蒸,就会使我们肠道内津液亏损,那在肠道中的大便就会干燥,失去润滑,而难以排出,所以我们就会便秘。

第九个:尿道炎,湿热往下行,蕴积在膀胱尿道中,就会引起尿道炎,同样会出现尿黄,尿频,尿量少,排尿疼痛的情况。

第十个:坐骨神经痛,西医的坐骨神经跟中医肝经循行路线基本相同,因此肝经湿热也会引起坐骨神经痛。

但需要注意,不是说只要出现上述10种病症就可以使用龙胆泻肝丸来治疗,中医讲究辩证论治,以上十种病症,也可因为其他原因出现,那时就不能参考龙胆泻肝丸,所以在服药前得弄清楚自身情况,才能正确对症用药。

龙胆泻肝丸的功效与作用(三种人不宜吃龙胆泻肝丸)

龙胆泻肝丸的功效与作用

龙胆泻肝丸是现在市面上很常见的药物,经过多项中药的研制,具有消毒,治疗炎症的功效,同时能对多种疾病达到疗效,常见的有失眠,带状疱疹,红眼病,这些都属于细菌传染型的,需要合理的药物搭配治疗。那么龙胆泻肝丸的功效和作用有哪些呢?

功效 

1、失眠:不是所有失眠都可以,只适合于有肝火上扰症状者,即有易怒、性格急躁伴有头晕头胀、目赤耳鸣耳聋、口干口苦、不思饮食、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灼热、舌红苔黄、脉弦数,同时失眠多梦者。龙胆泻肝丸用于此是据中医辩证论治思想而来。

2、带状疱疹:带状疱疹在中医看来,是肝胆湿热的体现,好发肝胆经经过的地方,此时内服龙胆泻肝丸是对因治疗,内服西米替丁片可止神经痛,外用阿昔洛韦乳膏杀病毒,中西结合疗效好。

作用 

1、龙胆泻肝丸的功效与作用表现在抗菌、抗炎、增强免疫功能、抗过敏等,可治疗带状疱疹、流行性结膜炎、慢性中耳炎等,在治疗乙肝方面主要的作用是帮助改善肝功能,但是要注意使用得当,因为其可能对于肾功能造成损伤。

2、龙胆泻肝丸是由龙胆、柴胡、黄芩、栀子、泽泻、关木通等成分研制而成的一味中成药,它常用于肝胆湿热,头晕目赤,耳鸣耳聋,耳肿疼痛,胁痛口苦,尿赤涩痛,湿热带下的治疗。

3、肝经湿热下注,故见阴肿,阴痒,阴汗,妇女带下黄臭等,大家可以对照下出现上述症状及时使用龙胆泻肝丸,临床效果非常好。

龙胆泻肝丸的功效与作用(三种人不宜吃龙胆泻肝丸)

三种人不宜吃龙胆泻肝丸

不宜吃龙胆泻肝丸的三类人群,主要包括有严重高血压冠心病、肾脏疾病、糖尿病等疾病,孕妇以及婴幼儿,身体虚弱或者脾胃虚寒的人群等。

1、本身患有严重的高血压病、或者是冠心病、或者存在严重的肾脏疾病、或者有严重的糖尿病等重要脏器疾病,这类人群服用龙胆泻肝丸容易使疾病加重。

2、孕妇也是不适合使用的,容易引发流产或者是先兆早产。婴幼儿等体质偏弱的人群也不适宜服用。

3、身体虚弱的人群服用龙胆泻肝丸,容易导致虚弱加重。如果本身存在脾胃虚寒,并伴有长期腹泻等症状,服用龙胆泻肝丸后会使腹泻加重,脾胃虚寒的情况也加重。

并且服用龙胆泻肝丸治疗疾病三天后,仍然没有病情好转的迹象,则一般建议就诊医院,由医生给予规范的辩证施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及内容相关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QQ:107759983,立即清除!

转载声明:本文由三七养生网(www.37yangsheng.cn)发布,未经允许禁止复制,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37yangsheng.cn/post/13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