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贝母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三种人不能吃藏贝母)

三七养生网 04-12 10:17 288次浏览

藏贝母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三种人不能吃藏贝母)

贝母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其鳞茎供药用。因其形状得名,《本草经集注》说:“形似聚贝子”,故名贝母,能止咳化痰、清热散结之功。别名:勤母、苦菜、苦花、空草,药实。

川贝母性微寒而味甘苦,止咳化痰之效较强,入心肺经,功能润肺,临床常与沙参、麦冬、天冬、桑叶、菊花等配伍用于热痰、燥痰、肺虚劳嗽、久嗽、痰少咽燥、痰中带血以及心胸郁结、肺痿、肺痈等病症的治疗。但属寒痰、湿痰者则应禁用。已有服用川贝母出现过敏的报道,因此,过敏体质者应慎用。

花被深紫色,略有黄色小方格,蜜腺窝不明显。果棱上的翅很狭。花期6月,果期8月。

性味归经:川贝母苦、甘,微寒。归肺、心经。

藏贝母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三种人不能吃藏贝母)

功能主治:本品味苦,性微寒,归肺经,可用于治疗痰热咳喘,咯痰黄稠之证;又兼甘味,故善润肺止咳,治疗肺有燥热之咳嗽痰少而粘之证,及阴虚燥咳劳嗽等虚证;还有散结开郁之功,治疗痰热互结所致的胸闷心烦之证,及瘰疬痰核等病。此外,川贝母与乌贼骨、甘草为散剂,即乌贝散,治疗胃溃疡有效。

贝母是常用的化痰止咳药。为百合科植物川贝母和浙贝母的干燥鳞茎。川贝母主产于中国的四川、云南、甘肃等地;浙贝母主产于中国的浙江、江苏 、安徽等地。

川贝母味苦、甘,性微寒;浙贝母味苦,性寒 。归肺、心经。主治热痰咳嗽、外感咳嗽、阴虚咳嗽、痰少咽燥、咯痰黄稠、肺痈、乳痈、痈疮肿毒、瘰疬等症。现代药理实验证明,贝母有镇咳、降压、升高血糖等作用。

药膳:川贝冰糖汤、川贝酿梨。

脾胃虚寒及寒痰、湿痰者慎服。反乌头。

1.《本草经集注》:“恶桃花。畏秦艽、矾石、莽草。反乌头。”

2.《本草经疏》:寒湿痰及食积痰火作嗽,湿痰在胃恶心欲吐,痰饮作寒热,脾胃湿痰作眩晕及痰厥头痛,中恶呕吐,胃寒作泄并禁用。

藏贝母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三种人不能吃藏贝母)

藏贝母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藏贝母具有清热化痰、止咳等功效,其食用方法是可以直接服用或泡水喝。藏贝母在临床上可以治疗呼吸道的相关疾病和症状,如咳嗽、喘憋、咳痰等均可以治疗。还可以配合抗生素对于慢性支气管炎、肺炎或阻塞性肺气肿等疾病进行治疗,治疗效果也比较好。另外,藏贝母也可用于治疗淋巴结核,但需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藏贝母较简单的食用方法是直接服用,可以将准备好的藏贝母研碎制成粉末后用温开水服用。还可以把藏贝母用硬物敲成碎末后放入干净的玻璃杯中,并加沸水冲泡,每天饮用可以帮助身体预防疾病。食用藏贝母期间,应避免食用油腻、辛辣的食物,应保持饮食清淡,使其药效得到充足的发挥。

藏贝母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被称为药中之宝。味苦,性微寒,归肺经。具有生津止渴,润肺清热化痰的功效。应用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结核,肺心病,干咳,痰多痰少者效果非常好。尤其对于肺热或秋燥所致的咳嗽,或者患者表现为咳嗽伴有痰少,难咳或痰中带血,口鼻干燥,眼干口渴等不适的症状,效果甚佳。藏贝母可以用温水浸泡半小时,然后拿一个中等大小的鸭梨挖去梨核,将泡好后的藏贝母连同水一起放入挖空的梨中,放碗里用锅蒸一小时,加适量冰糖后就可以食用。也可以将藏贝母研成粉后,加适量蜂蜜一起放入杯内,搅拌均匀备用,当出现感冒咳嗽的症状时可以每日两次,一次两勺服用,会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藏贝母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三种人不能吃藏贝母)

三种人不能吃藏贝母

藏贝母的功效与禁忌与川贝母相似,不适合吃藏贝母的人群包括脾胃虚寒者、体内寒邪者以及服用乌头类药物者。藏贝母属于中医化痰止咳平喘药中的清化热痰药,性微寒味苦、甘,具有润肺化痰、清热散结的作用,可以用于肺热或肺阴虚所引起的咳嗽,痰稠色黄,以及痰少难咳等症状。

1、脾胃虚寒者:脾胃虚寒主要表现为胃脘部冷痛,不敢接触寒凉的食物,只能够喝热水或吃温热的食物,接触寒凉的食物以后容易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日常生活中大便稀溏其中还有不消化的食物,五更泄泻者更不适宜服用藏贝母;

2、体内寒邪者:体内有寒邪所引起的痰涎壅盛症状,如咳嗽痰多、痰液色白清稀,同时往往会有畏寒肢冷等症状,遇寒会更加严重。由于藏贝母性微寒,因此体内寒邪者不适宜服用。如果是肺中有寒邪所引起的痰多的症状,也不适宜服用藏贝母,而应该使用半夏等具有温化寒痰作用的药物;

3、服用乌头类药物者:由于中医十八反中认为贝母反乌头,所以如果正在服用川乌、草乌、附子等药物,则不应与川贝母、浙贝母、藏贝母等贝母类药物同用,以免引起剧烈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对于体表或体内出现结节包块等疾病,藏贝母也可以与其它具有化痰、软坚、散结作用的中药一起配伍使用。藏贝母尤其对于肺热或秋燥所导致的咳嗽,具有缓解的效果,可以与秋梨共同配合一起熬梨水,采用喝汤吃梨的方式,能够达到较好的润肺、清热化痰的效果。另外,糖尿病者以及孕妇和婴幼儿需禁用,否则容易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如引起血糖升高、加重孕期反应、导致腹泻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及内容相关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QQ:107759983,立即清除!

转载声明:本文由三七养生网(www.37yangsheng.cn)发布,未经允许禁止复制,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37yangsheng.cn/post/17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