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胶糕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阿胶糕一周吃几次最好)

三七养生网 07-14 9:12 102次浏览

阿胶糕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阿胶糕一周吃几次最好)

膏方,又称为膏滋,煎膏,是一种将中药饮片反复煎煮,去渣取汁,经蒸发浓缩后加阿胶等动物胶质,滋补细料及黄酒,蜂蜜阿胶糕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糖或木糖醇制成的半流状或固体状物成为膏剂。膏剂作为中药的一种剂型,自古以来就有,有疗疾或滋补的作用,如以治疗疾病为主的枇杷膏能润肺止咳,治疗痰热咳嗽;夏枯草膏能清火散结,治疗甲状腺肿大。

阿胶膏的组成,一般为阿胶桂圆肉,枸杞,冰糖,黑芝麻,核桃仁,红枣,黄酒。阿胶糕具有养血,润肤,乌发的作用。

市面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阿胶糕广告,什么包治百病,延年益寿之类的,而且不论之前从事什么行业,都可以打着阿胶糕的名号做起中医养生,所以阿胶的价格也在不断攀升。阿胶糕真的像传说中的那么美好吗?我们从它的成分来了解就可以了。

阿胶糕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阿胶糕一周吃几次最好)

阿胶糕的成分是什么

1.驴皮:阿胶,简而言之就是驴皮,性味平甘,归肺,肾,肝经,具有补血止血,滋阴润燥的功能,主治多种出血证,阴虚证,燥证。但也因阿胶滋腻阿胶糕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海参阿胶糕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有碍脾胃消化功能,因此有消化不良,饮食不香,胃部胀满,属于中医脾胃虚弱者,应该慎用阿胶。

2.黑芝麻:性味平肝,归肝肾大肠经阿胶糕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可以补肝肾,益精血,润肠燥,可用于脱发,肠燥便秘。但黑芝麻又有致泻作用,患有慢性肠炎,便溏腹泻者应该慎用。

3.大枣:性甘,归脾胃经,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之功,可用于乏力,妇人脏燥。大枣味甘,可助湿碍脾,多食容易出现腹部胀满,凡痰浊壅盛,腹部胀满等症要慎用。

4.核桃:性味温苦,归肺肾大肠经,可补肾,温肺,润肠,可以治疗腰膝酸软,大便秘结。但核桃仁性温,含大量油脂,不宜多食,否则易生热聚痰。

5.枸杞子:性味平甘,归肝肾,滋补肝肾,益精明目,可以治疗腰膝酸软,眩晕耳鸣。由于它具有补益作用,正在感冒发烧,身体有炎症,腹泻的人最好不要食用。

6.桂圆肉:性温味甘,益心脾,补气血,具有滋养补益,补气血,益智宁心,安神定志的功效,可用于心脾虚损,气血不足所致的失眠,健忘,眩晕等症。但内有痰火及脾胃湿热者忌服桂圆肉。

阿胶主要是补益的作用,但现在宣传的作用过于夸大,老百姓有一句俗话叫做虚不受补,有的人平时吃了大枣干果或是几片阿胶糕就会上火。所以怎么调理要因人而异,原则上不能离了老祖宗的精髓辩证论治,打个比方,给湿热体质的人吃阿胶糕,有可能是雪上加霜!

所以膏方的定制因人而异,没有任何一种药或补品适合所有人,我们要从自身整体状况出发,遵循辨证施治和因人,因时制宜个体化治疗原则,并选择适合自己的保健品,才能够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阿胶糕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阿胶糕一周吃几次最好)

阿胶糕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阿胶糕的主要成分含有阿胶,阿胶的功效为补血滋阴、润燥等,具有缓解血虚萎黄、眩晕等症状的作用。食用方法是口服。
阿胶糕主要是由阿胶加工而成的食品 。根据2020版中国药典记载,阿胶具有补血滋阴、润燥、止血的作用,可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心跳加快,常伴有心慌)、肌痿无力、心烦不眠、虚风内动、肺燥咳嗽、劳嗽咯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月经量过多或点滴不止)等病症的作用。
由于,阿胶糕中含有阿胶,因此具有补血滋阴、润燥的作用,可以缓解血虚萎黄、眩晕、肌痿无力、心烦不眠等病症。该产品偏于滋腻,因此脾胃功能虚弱的患者不宜使用。服用方法以口服为主。
如有需要,建议前往正规医院就诊,在专业医师辨证指导下治疗。
阿胶糕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阿胶糕一周吃几次最好)

阿胶糕一周吃几次最好

阿胶多久吃一次合适,没有固定的频率。若用来养生,可以两三天食用一次,或者三五天食用一次,如东阿阿胶等。
阿胶有补血(补充体内的血)等功效,但是它并不是单纯的补品,是一种传统中草药,食用需考虑它的相对适用症和禁忌症。如果患有风寒感冒时,食用阿胶会使风寒加重;在月经期间,食用阿胶会导致出血量的增加,建议避开这些特殊时期。
食用阿胶要注意量,一般而言食用阿胶的量为3-9g。如果食用过多,可出现诸如上火、便秘等症状。
阿胶比较难以消化,加重肠胃的负担,建议选择早上或中午,有利于对食物的消化。
食用阿胶一定要注意量的把控,如不知服用多少量为好,可向医生咨询后再进行食用,不同的目的,食用周期也会有所不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及内容相关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QQ:107759983,立即清除!

转载声明:本文由三七养生网(www.37yangsheng.cn)发布,未经允许禁止复制,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37yangsheng.cn/post/4360.html